全国各地可约可空降-400元4小时快餐微信,100元三小时约,全国茶楼信息网官网

中国文明网总站 | 湘潭市文明网欢迎您 | 投稿邮箱:wmxt@xtol.cn

韶山市:“新文化”引领“新风尚”

来源:湘潭在线编辑:周 莹时间:2024-12-20

  全媒体记者 吴新春 通讯员 庞新梅
  一面面掩映在村庄院落的核心价值观文化墙、新二十四孝漫画,引导着乡村群众崇尚文明;一个个身边好人、好婆婆、好媳妇等先进典型的创建评比活动,激励着村民向上向善;一处处欢乐广场、美丽屋场等文化活动场所,丰富着百姓的精神生活……近年来,韶山市坚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共建,统筹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积极推进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发展,探索红色文化、乡土文化与移风易俗结合新方向。通过挖掘传统文化、讲好红色故事、盘活文化阵地、深化基层治理、强化宣传引导,韶山市以文化演绎新风尚,引导移风易俗入万家,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双向奔赴”。
  红色文化激发新动能
  “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祖国……”“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2024年10月1日,在韶山核心景区,一场以“强国复兴有我,我为祖国歌唱”为主题的群众文艺活动,在韶山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艺志愿者的组织下,热情开唱。动听的旋律,挥舞的红旗,欢乐的人群,一下子吸引了大批游客加入合唱的队伍。在韶山冲,这样的场景每个周末、每个节假日都在上演,成了一种新时尚。
  作为毛主席的家乡,从2016年开始,韶山村就组织党员干部在毛泽东广场设立学雷锋志愿服务岗,免费为来韶游客提供服务。村党委书记、二十大党代表毛春山和连续五届全国党代表毛雨时,常态化为来韶客人宣讲毛泽东思想和党的创新理论。拥有百余人的村文艺志愿服务队,精心排练红色歌舞等表演,在重要节日与来韶游客亲切互动,并组织对外交流,广获好评。
  以红色旅游为支柱产业的韶山村,因地域优势和独特的文化接待着众多中外游客,逐步形成了集餐饮、住宿、导游、纪念品销售为一体的服务网络。近年来,该村不断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围绕红色旅游大力发展生态农业。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381万元,同比增长近11%,全村人均年收入超过4万元。
  民俗文化演绎新风尚
  “场景热闹人又多,和谐邻里来帮忙,天价彩礼要不得,婚事简办树榜样,喜事办得喜洋洋。”“忆苦思甜切莫忘,珍惜粮食记心上。光盘行动真是好……”唱着、跳着,一群身着戏服的群众正在杨林乡石屏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庆丰收”文艺演出。
  在长期的探索中,石屏村将民俗文化与移风易俗有机结合,将婚事新办、抵制天价彩礼、丧事简办、厚养薄葬、文明祭祀等移风易俗内容融入广场舞、舞龙灯等表演中。移风易俗劝导队、同心义工服务队、巾帼志愿服务队等农村社会组织,以花鼓戏、快板、相声等方式,在元旦、春节、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中,发动身边群众唱起来、跳起来、舞起来,在一唱一和、你来我往中推动乡风文明建设。
  “这种宣传方式好!自从村里将婚嫁彩礼、礼金、宴席等进行‘限高’量化之后,红白喜事的经济压力小了很多!”村里攀比斗阔、铺张浪费现象明显减少,勤劳节俭、崇德向善的文明新风正在形成。
  “比学”文化实践新理念
  在银田镇银田村,村“两委”结合文明村镇创建,立足“一约五会”,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的约束作用,通过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和环保监督会5个组织,用好“湘妹子能量家园积分”“红黑榜”等,将移风易俗“比”出来。
  “平时参加志愿活动就有积分,参加文明家庭、星级文明等评选活动评上了也有积分;自家院子没打扫干净,违反村规民约、失信违法这些不良行为也要扣分。”在村委会门口有“红黑榜”,那些先进人物、典型事例和不良行为都在上面明明白白公示着。到了年底,村民们可将平时积攒的积分兑换洗衣粉、衣架、肥皂等生活物品。
  银田村探索建立的“1410+积分制”乡村治理模式,鼓励村民比文明、比致富、比孝贤、比和睦,提倡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抵制各类违法行为,大力宣传道德模范先进事迹,引导广大村民学习先进、争当先进,摒弃陈规陋习,有力推动德治、自治、治制、法治、智知的乡村治理深度融合,移风易俗深入人心。
  家风文化塑造新内涵
  韶山乡韶阳村历来注重家庭、家教和家风教育。结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该村引导广大群众树立知荣弃耻、爱国诚信、文明礼仪、友爱互助的风尚,逐步形成了内容丰富的家风文化。
  近年来,从省级贫困村蝶变成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韶阳村村民幸福指数在家门口不断“升级”。他们在进村主干道、文化墙、村委会等处设置文明新风公益广告,积极开展“道德模范户”“好婆婆 好儿媳”“优秀村民组长”“美丽庭院”等评选活动,注重增加对教育的扶持力度,使村民在自我教育、自我评价中享受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
  同时,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鼓励群众成为乡村振兴建设的主人翁。针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重建轻管、平均主义、坐享主义等问题,树立“谁主动、谁支持、谁受益”的导向,建立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赛马机制”,项目“落在哪”由比选来确定,真正实现从“村集体要建”变成“群众想建、抢着建”,打造的4个美丽屋场都成为群众最喜欢也最得意的“作品”,形成了“美丽家园人人创、人居环境人人管、文明新风人人赞”的生动场景。
  其实还不止于此。像清溪镇,党委、政府积极探索实践“四强化”工作法,结合“党建+文明实践”模式,着力健全完善移风易俗长效机制,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文明常驻心田。
  以文化人,以德载物,以和为美……“新文化”引领了“新风尚”。如今,在韶山247平方公里土地上,党心、民心紧紧相连,文化赋能乡村振兴,38个村(社区)持续增“颜值”、提“气质”、升“品质”,每一天都迸发着生机与活力。
[打印][关闭]

2023 版权所有:中共湘潭市委宣传部  湘潭市文明网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

主办:中共湘潭市委宣传部  湘潭市文明网      承办:中共湘潭市委宣传部  湘潭市文明办    电话:0731-58216733

地址:湖南省湘潭市双拥中路市委办公楼10层    E-mail:xtwm@xiangtan.gov.cn

技术支持:湘潭在线新闻网  建议IE5.5,1024×768以上分辨率浏览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