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面长长,诉不完绵绵思念
来源:湘潭在线编辑:周 莹时间:2024-12-27
全媒体记者 吴新春 通讯员 高兴达
冬至刚过没几天,夜冷且长,但挡不住人们迈向韶山的脚步。
12月26日清晨5点多钟,天还未亮,寒意逼人,韶山村村部大楼前坪灯火通明,一条条桌椅整齐地摆放着,桌面上火焙鱼、花生米、萝卜丁等配菜一应俱全。在临时搭建的棚屋里,热情的乡亲们正麻利地张罗着,鲜面条滚水下锅,待煮熟后夹到一个个碗里,撒上一把香葱,浇上刚刚做好的猪肉码子。伴随着志愿者的一声吆喝“吃寿面咯”,一碗碗清香四溢的面条被端上桌。
来自武汉的叶桂荣一个多礼拜前就和同伴们约好了在毛主席诞辰纪念日来韶山。到了动身的那一天才发现,“同伴”竟然多达50多个!一对中年夫妻从青岛开了20个小时的车,硬是赶在当天凌晨抵达韶山。“第一次来,就是冲着毛主席来的,喝水不忘挖井人吧!”叶桂荣说,南腔北调的人们聚集到这里,迫不及待地捧起碗大快朵颐,吃一碗福寿面,主席的恩情万年长。
当天,在韶山游客换乘中心、韶山宾馆、建国酒店、毛家饭店、德盛宾馆、雅斯特国际酒店、三农培训中心等接待场所,也早已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市民和游客们有序排队,等待着吃“福寿面”。
吃“福寿面”起源于毛主席家乡所在的村——韶山村。毛主席逝世后,为了纪念伟人,从1977年起,村民会在他寿辰这天自发地聚在一起,架锅烧水,煮一碗长长的寿面,寄托对毛主席绵绵的思念。渐渐地,每年的12月26日,韶山村村民都会用吃“福寿面”的方式给毛主席过寿,现在已经演变成当地的一种民间风俗。
在村部外,南来北往的人们穿着整洁的冬衣,冒着寒气,排队等候一尝“福寿面”。队伍从村部一直延伸到百米开外的纪念品市场。
韶山村一名连续十余年掌勺“福寿面”的村民告诉我们,其实这种大锅面未必合很多人的胃口,但几乎所有人吃了都说很好吃。
队伍长长,寿面长长,诉不尽的依旧是对伟人的绵绵思念。